您的位置: 首页 >长者版>政策解读>详细内容
索引号: 发布机构:
生效日期: 2021-05-21 废止日期:
文 号: 所属主题: 政策解读
索引号:
发布机构:
生效日期: 2021-05-21
废止日期:
文 号:
所属主题: 政策解读

环保科普 | 生物多样性保护 青海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5-21 浏览次数: 【字体:

  近年来,青海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基本情况

  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独特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高寒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青海复杂多样的生境条件,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高原动植物物种多样性。全省陆生脊椎野生动物有605种,占全国的20.2%。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有142种,占全国保护种类的26.6%,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37种,占全国保护种类的15.8%;二级保护动物105种,占全国保护种类的14%,藏羚羊、普氏原羚、野牦牛、雪豹、黑颈鹤、白唇鹿等为我省特有珍稀动物。我省植物资源丰富,全省蕨类植物有40种及1变种,隶属19属、14科,占我国蕨类植物种数的1.6%,大部分种类分布于东部和南部地区。裸子植物30种,隶属7属、3科,占我国裸子植物种类的12%。被子植物2347种及282变种,隶属606属、97科,占我国被子植物种类的9.4%。其中青海特有被子植物82种及37变种,隶属54属、19科。

  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省通过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条例、启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持续开展“绿盾”强化监督、大力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工程等措施,扎实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守护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一)不断建立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 

 

  相继制定出台了《青海省农业环境保护办法》《青海省绿化条例》《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青海省盐湖资源开发与保护条例》《果洛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青海省卤虫资源保护办法》及青海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实施细则、《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的意见》《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办法》《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继续对青海湖实行封湖育鱼的通告》《青海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第一批)》《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卤虫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关于继续对扎陵湖、鄂陵湖及黄河流域实行封湖育鱼的通知》《关于规范民间水生生物放生活动的通知》《三江源生态保护条例》《青海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6-2030年)》《关于规范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和民间放生活动的通告》《关于在三江源头水域禁止外来鱼种随意放生的通告》和《果洛州规范民间放生放流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律法规和制度条例,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二)全力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一是三江源、祁连山(青海片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顺利通过评估验收,整合全省各类自然保护地管理职能,开展自然保护地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自然保护地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二是在全国率先出台贯彻落实《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方案,编制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自然保护地建设总体规划、示范省建设总体规划,修订完善三江源、祁连山两个国家公园总体规划,青海湖、昆仑山2个国家公园候选区总体规划,初步形成由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年度实施计划等组成的规划体系,自然保护地建设发展机制不断健全。三是加强资源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建立了高效有力的自然保护地综合执法队伍,2020年11月在全国率先组建了国家公园警察总队,统一授权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履行其范围内必要的资源环境综合行政执法职责,生态环境监督考核全面强化。四是率先探索自然保护地立法,起草了《青海省自然保护地条例(草案)》,成立国家公园科研监测评估中心和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服务保障中心,建立中科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祁连山国家公园国家长期科研基地,为生态保护建设提供科技支撑,自然保护地支撑保障能力全面提升。五是举办2021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组织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保护青海湖、我是志愿者”行动等环保公益宣传活动,持续开展环保科普“五进”等环境教育活动。特别是3月12日至14日,纪录片《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在全国7家卫视黄金时段热播,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工作力度不断加大。 

  (三)深入开展“绿盾”强化监督工作 

  2017年以来,我省严格按照生态环境部等7部(局)有关持续推进“绿盾”专项行动和强化监督工作部署要求,成立省政府主管副省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部署落实,省生态环境厅牵头会同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水利厅、省交通运输厅、省住建厅、省林草局等部门按年度要求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开展遥感点位核查和自查排查,加强省级督查检查,建立了问题清单、整改台账、信息平台和整改销号制度,有效保障专项行动和强化监督工作成效。截止目前,我省全面完成了生态环境部6批次共计4812个遥感点位实地核查,核查率100%,四年共检查发现问题295个,全部列入整改清单,截至目前已完成整改269个,有力保障了自然保护地宁静与和谐。 

  (四)系统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与环境治理 

  

扎实推进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等重大生态工程,以及黑土滩治理、封山育林、沙漠化防治、湿地保护,生态移民等专项工程,区域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生态环境修复成效显著,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森林覆盖率、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较“十三五”初期均有所提升。防沙治沙成效明显,“十三五”期间青海超额完成治沙任务,沙化土地、荒漠化土地逐年减少,重点沙区实现由“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建立覆盖所有河流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落实河湖长5925名、河湖管护员16263名,实现每条河流都有河长的目标。累计完成水利投资345.8亿元,基本形成了“东西部开源节流,南北部保护修复、全省域保障民生”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框架。同时,在全省共设置草原、森林、湿地生态保护公益岗位14.51万个,三江源国家公园实现园区“一户一岗”,1.72万生态管护员人均年收入2.16万元。2020年,全省通过落实生态补偿政策,直补农牧民各类资金18.75亿元,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我省通过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资源面积持续增加,物种种群数量显著增长,生态系统功能保持稳定,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一)湿地面积持续增加

  目前我省湿地面积814.36万公顷,占全国15.19%,居全国第一。省境内分布有沼泽、湖泊、河流和人工湿地4大类17型。共有19处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达32.5万公顷。青海湖水位逐年上升,湖泊面积稳步增加,青海湖保护区的湿地面积总体呈增加态势。2020年,青海湖水体面积4543平方千米,较2005年湖泊水位上升2.85米,湿地面积增加了135平方千米。 

   (二)物种种群数量显著增长 

  

据测算,2020年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10.04万吨,是保护初期的38倍,达到原始蕴藏量的29.1%。目前青海湖鸟类种数已由上世纪90年代的189种增加到220多种,每年吸引中国1/3鸟种群、30万只候鸟前来栖息繁殖。普氏原羚由上世纪末的300多只恢复到3000多只,藏羚羊由最低时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只左右。雪豹数量上升至1800多只,全省两市六州都记录到雪豹活动,有一半数量的县域内有雪豹分布。

  (三)生态系统功能保持稳定 

  

总投资230亿元的三江源一期、二期工程实施,治理黑土滩1068万亩、封山育林631万亩、沙漠化防治300万亩、湿地保护1660万亩,生态移民1.1万户5.57万人。2020年全省林地面积1.64亿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5.2%,森林覆盖率达7.5%,较“十三五”初期提高1.2个百分点,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115.43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4%。完成防沙治沙任务57.4万公顷,沙化土地年均减少1.14万公顷,荒漠化土地年均减少1.02万公顷。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0年底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97.2%,主要城市西宁、海东优良天数比例分别为92.1%、95.0%;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保持稳中向好,19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长江、黄河干流、澜沧江出境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及以上,青海湖、龙羊峡等重点湖库水质稳定优良,湟水流域水质持续改善,出省断面Ⅳ类水质达标率为100%,Ⅲ类水质占比超50%;土壤环境整体清洁、总体稳定。

  (四)初步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自1975年第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经过约半个世纪的不断努力,目前全省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8类109处,总面积达26.5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36.8%,基本涵盖了三江源区、青海湖流域、祁连山地区、柴达木盆地、湟水流域五大生态板块,这些自然保护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青海可可西里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1处世界遗产,同时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在全国率先开展自然保护地调查评估与整合优化工作,整合后全省自然保护地总面积增加3.4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比例提高了4.89个百分点,其中国家公园占全省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52.2%,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新体系。 

  

来源:厅办公室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字体: